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陪都重庆迁回南京即着手实施机构改革。
按照美军顾问团的建议,在“中美国防体制一元化”的原则下,国民政府将“军事委员会”,以及原来隶属“行政院”的“军政部”一并撤销。
并以原“军事委员会”和“行政院军政部”下辖的各“部、委、办、司、厅、局”为基础,改组成为“国民政府国防部”。
1946年6月,改组完成的国防部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内阁),国防部与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交通部、教育部、经济部、社会部、农林部、粮食部,构成了行政院编制下的9个部门。
国防部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机构,虽然名义上属于行政院(内阁)的下辖机构,但在实质上,行政院长宋子文对国防部不管不问,任由蒋介石一手把控。
宋子文非常聪明,他与蒋介石是郎舅之亲,既是亲戚,也是君臣,宋子文深知蒋介石为人。
此时的宋子文不仅担任行政院长,还兼任着国民党最高经济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已经手握全国经济大权的宋子文,为免被蒋介石猜忌,岂敢再去染指军权?
于是,行政院下辖的各个部门中,国防部一家独大成为一个特例,越过宋子文“内阁”,直接受蒋介石节制。
而蒋介石为了制衡国防部的权力,避免主官坐大,在美军顾问团团长、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阿尔伯特·魏德迈的建议下,在国防部内部又分为“国防部本部”和“参谋本部”两大系统。
国防部长的职权偏重于政治层面。
国防部长作为政府元首的最高军事幕僚长,不直接指挥军队。对内负责制定和评估军事政策及国防预算。对外负责军事外交和装备购买。
参谋总长的职权则侧重于军事层面。
参谋总长作为国防部长的第一僚属,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以及联勤总司令部为下设机构,统一指挥全国军队,包括战时与非战时的一切军事行动。
国防部本部
国防部本部机构简洁垂直,设部长1人、次长3人。下设部长办公室主任1人、司长10人
国防部长 白崇禧 (陆军一级上将)
当时国防部长的人选有二,一为何应钦,二为白崇禧。本来,若任命何应钦为国防部长的话,白崇禧则顺理成章成为参谋总长。
但是,如此一来,按照阿尔伯特·魏德迈将军对国防部的机构设置,整个军队的指挥权就将落入桂系的手中。这是蒋介石所不愿意看到,更不能接受的。
于是,蒋介石宁愿让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也绝不能让他出任参谋总长。
国防部次长 林蔚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国防部成立前,林蔚担任行政院军政部政务次长,而且是第一次长。机构改革后,军政部撤销,林蔚顺理成章转任国防部第一次长。
林蔚出身侍从室,近侍蒋介石多年,并于1943年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和侍卫长俞济时一样,是蒋介石身边的“大警卫员”,是蒋介石为数不多的亲信之一。
由林蔚出任国防部第一次长,把林蔚放在白崇禧身边,白崇禧的一举一动,蒋介石都能够第一时间获悉。如此安排,确属深谋远虑。
国防部次长 秦德纯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秦德纯出身冯玉祥的西北军,虽非蒋介石嫡系,但资历深厚。1933年3月率第29军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歼灭日军两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大队,并缴获日军大炮18门,是国人皆知的抗日将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时任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的秦德纯,在日军发起攻击后,命令部队奋起还击,打响了宛平守军抗击日军的第一枪。
军事委员会撤销前,秦德纯担任军委会军令部次长。国防部成立后,秦德纯转任国防部次长。秦德纯为人老成持重,低调谦和,从不拉帮结派,蒋介石对其还算放心。
国防部次长 刘士毅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刘士毅素与蒋介石不睦,1930年,刘士毅的独立第7师被蒋介石缩编为第15旅编入熊式辉第5师建制,刘士毅被降为副师长兼第15旅旅长。
刘士毅不忿,欲率第15旅出走投靠白崇禧,却被手下团长肖致平出卖,只得孤身逃亡日本。刘士毅在日本期间的一切费用,以及国内的家人,全由白崇禧资助和照顾。
刘士毅回国后即追随白崇禧出任广西军事政治学校副校长兼教育长,为桂系培养了大批军政骨干。其后转任第31军军长,随第5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参加台儿庄战役,获得大捷。
1939年,白崇禧出任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向蒋介石推荐刘士毅担任军训部次长。1946年国防部成立,刘士毅转任国防部次长,这也算是蒋介石给了白崇禧的一个人情。
国防部的3个次长中,林蔚是蒋介石眼线,秦德纯保持中立,只有刘士毅是白崇禧的心腹,白崇禧这个国防部长真不好当!
国防部本部下设机构——
部长办公室主任 刘咏尧 (陆军中将)
军职人事司司长 刘咏尧 (兼)
刘咏尧是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生。从1929年担任南京中央军校政训处政治总教官起,一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虽在国军黄埔系将领中并不显山露水,仕途却较为平顺。
1949年12月与顾祝同同机逃往台湾后,出任“总统府中将战略顾问”,1951年晋升二级上将,同年退出军界,创办《国防丛刊》并自任社长,并兼任台湾大学教授。
文职人事司司长 袁同畴 (陆军中将)
袁同畴是湖南汝城县井坡乡古塘村人,1949年赴台后弃武从商,出任中国(台湾)渔业公司董事长、台湾糖业公司执行董事。
根据其口述整理成书的《袁同畴先生口述历史》一经出版,洛阳纸贵,一册难求。
民用工程司司长 华振麟 (陆军中将)
华振麟是浙江长兴人,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历任通信兵团团长,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通信兵监,长期担任军事委员会通信学校校长,被称为国军通讯兵部队的“开山鼻祖”。
预算财务司司长 闵湘帆 (陆军中将)
闵湘帆原籍安徽宿州,生于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其一生著有很多军需、财务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其中《历代军需制度考》被《中国军事大百科》所收录。
法规司司长 何孝元 (陆军中将)
何孝元是福建闽侯人,留美法学博士。1949年赴台后辞去军职,专攻法学。历任台湾法商学院法学教授、中兴大学法学教授、台湾大学法学教授。其著作《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被全球多所大学法学院引为民法宝典。
特种计划司司长 赵援 (陆军中将)
赵援是四川巴县人,黄埔军校二期毕业。历任国民党第131师少将参谋长、国防部特种计划司司长 、第124军中将军长等职。
人力计划司司长 赵学渊 (陆军中将)
赵学渊是湖北麻城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公费派赴日本留学。先于日本帝国大学研究国际公法,后又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学习,回国后被军事委员会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深造。
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参谋处长,战后著有《缅战回忆录》、《中华民国驻印军缅北作战概况》等书籍。
工业动员司司长 陈自强 (陆军少将)
陈自强是湖北蕲春人,历任国民党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部中校科长、总务处上校处长、陆军第97军少将军需处长。台儿庄战役中,亲赴前线督运粮弹。1949年赴台,退役前晋升中将。
征购司司长 刘逸奇 (陆军少将)
刘逸奇是安徽桐城人,历任黄埔军校管理部上尉管理员、经理处少校副官、中校科长。1938年调任军事委员会军训部会计主任,1946年出任国防部征购司司长,1948年升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陆军军需监。
土地及建筑司司长 马崇六 (陆军中将)
马崇六是云南大理人,先后于云南讲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三期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
历任第6军工兵指挥官、第74军工兵指挥官、国军工兵总指挥等职。1946年兼任国防部土地及建筑司司长,1948年转入政界,出任交通部政务次长。
国防部参谋本部
参谋本部则机构庞大,设参谋总长1人、次长3人、办公室主任1人、军种司令部陆海空军总司令及联勤总司令共4人、厅长6人、局长12人。
国防部参谋总长 陈诚 (陆军一级上将)
陈诚是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早在1924年黄埔军校初创时期就追随蒋介石,是蒋介石发迹早期为数不多的几个心腹之一。
陈诚此番从行政院军政部长任上转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就是被蒋介石派来架空国防部长白崇禧的。此后,陈诚以国防部长与参谋总长权责不明为由,公开与白崇禧争夺权力。
每每由参谋本部拟定的公文,陈诚从不呈报白崇禧,而是直接报送蒋介石。而一旦这些公文被蒋介石批准后,陈诚便以国防部参谋总长的印鉴直接下发部队。
久而久之便成为惯例,下级单位,无论是军兵种司令部、还是“剿总”或“绥靖区”,但凡接到国防部发来的文件或是命令,若是署名为国防部,而非国防部参谋本部,下面便拖延不办,与白崇禧虚与委蛇。
国防部参谋次长 刘斐 (陆军中将)
刘斐虽是湖南醴陵人,却是桂系将领,与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都很好。
刘斐转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之前,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此番以桂系出身担任参谋次长,也算是蒋介石的一种权力平衡。
为避免桂系抱团扎堆,把刘斐放在陈诚身边,总比放在白崇禧身边要好。但蒋介石不知道的是,早在抗战时期,刘斐就与中共建立了秘密联系。
1949年8月,刘斐与黄绍竑等44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
国防部参谋次长 范汉杰 (陆军中将)
范汉杰是广东大埔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27年宁汉分裂时,范汉杰毅然决然地抛弃汪精卫,从武汉奔赴南京投奔蒋介石。
就从此刻开始,蒋介石将范汉杰视为嫡系培养,将其先后送往德国、欧美学习和考察军事。
归国后的范汉杰官运亨通,历任第27军军长、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第38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
直至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的范汉杰被东北野战军俘获。
国防部参谋次长 郭忏 (陆军中将)
郭忏是浙江诸暨人,保定军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是参谋总长陈诚的铁杆,历任第18军少将参议、第5军参谋长、第46军副军长、第94军军长、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次长等职。
参谋本部办公室主任 钱卓伦 (陆军中将)
钱卓伦是江苏宜兴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一直干的都是参谋专业,历任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保定行营副参谋长、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主任。
陈诚出身保定军校,之后又在黄埔军校任职,尤其喜欢用保定军校的校友做下属。国防部参谋本部3位参谋次长和一位办公室主任,除刘斐外,其他3位都与陈诚颇有渊源。
这样一来,陈诚参谋总长的位子就稳当了,远比国防部长白崇禧的日子好过多了。
国防部参谋本部下设机构——
陆军总司令 顾祝同 (陆军二级上将)
顾祝同是江苏涟水人,资历与陈诚旗鼓相当。早在1924年初,顾祝同参加筹建黄埔军校时期便与蒋介石结缘。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蒋介石任军校校长,顾祝同任军校教授部中校战术教官,一生追随蒋介石,1954年晋升一级上将。
海军总司令 桂永清 (海军二级上将)
桂永清是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在国民党“黄埔系”将领中,桂永清以爱吹牛皮、好大喜功著称,但真正把他官衔撑大的原因,是因其对陈诚俯首贴耳,亦步亦趋。
原海军总司令陈绍宽辞职后,陈诚在军政部长任上兼任海军总司令,委任桂永清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从无海军经历的桂永清靠着陈诚,最终坐上了海军总司令的宝座。
空军总司令 周至柔 (空军二级上将)
周至柔是浙江临海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早在1931年,便先后历任第18军第14师副师长、师长、第18军副军长等职。是陈诚的心腹爱将,“土木系”的主要将领,1951年晋升一级上将。
海陆空军联勤总司令 黄镇球 (陆军中将)
黄镇球是广东梅县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1946年6月,在后方勤务总司令任上调任刚成立的国防部海陆空军联勤总司令。1951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62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
国防部参谋本部下设6厅12局——
第一厅厅长 于达 (陆军中将)
因为第一厅掌管人事行政,对军队师以上军官的职务任免和军衔铨叙,有着考察权和建议权。一时间成为了香饽饽,各方势力趋之若鹜。
但是,这样的肥缺又岂容外人所获。于是,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的于达中将出任厅长。
于达是浙江黄岩人,原先的职务是行政院军政部第24军官总队总队长,而军政部部长正是陈诚。
既是保定军校毕业,又是自己的老部下,且长年担任军官总队总队长,非常熟悉军队中的少壮派军官。这样的人,陈诚岂能不用。
第二厅厅长 郑介民 (陆军中将)
第二厅负责军事情报工作,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油水又少,而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胜任的部门,自然没人去争。于是,就由军统出身的特务头子郑介民出任厅长了。
1956年,郑介民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第三厅厅长 张秉钧 (陆军中将)
第三厅是作战厅,负责制定作战计划,这个部门纯属吃力不讨好。尤其分配作战任务的时候,各部队怎么编组,谁前谁后,谁主攻,谁掩护,很容易得罪人。
仗打胜了,是领袖的功劳,是军长师长们的功劳。而若是打败了,则由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第三厅担责。
所以,这个位置根本无人愿去,陈诚只好委屈原来军政部作战部长张秉钧转任该职。但张秉钧志不在此,不久即另谋高就,由郭汝瑰中将接任第三厅厅长。
第四厅厅长 赵一肩 (陆军中将)
第四厅负责后勤补给,虽有一些小油水,但吃的都是联勤总司令部吃剩的残羹剩饭,没多大搞头。
陈诚便让自己的老部下,原军政部接洽美军物资援助的中将特派员,坐惯了冷板凳的赵一肩出任该职。
第五厅厅长 方天 (陆军中将)
第五厅负责部队编制训练,由原军政部军务署原班人马集体转任,原军务署长方天出任厅长,这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岗位。
第六厅厅长 钱昌祚 (陆军中将)
第六厅是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厅,纯属冷门,谁都不愿意去。最后,这个职务自然就落到了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钱昌祚中将头上了。
国防部副官局局长 陈春霖 (陆军少将)
陈春霖是四川资阳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毕业。历任第44军149师师长、国防部副官局局长兼副官学校校长、第44军军长。1949年12月随邓锡侯、罗广文在川东起义。
1951年11月9日,陈春霖在“镇反”中被错杀。1983年9月,成都军区为陈春霖平反并恢复名誉。
国防部预算局局长 赵志尧 (陆军少将)
1938年2月,由赵志尧捐资创办的青田县东源学校开学,众多浙江籍社会知名人士为东源学校题词。其中,周恩来的题词为“中华民族新希望”。
赵志尧是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与陈诚还是同乡。自1934年任第18军驻南京代表之后,一直追随陈诚。1949年赴台后辞去军职,出任台湾交通银行董事长。
国防部新闻局局长 邓文仪 (陆军中将)
邓文仪是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曾任厉行社、复兴社书记长,是国民党早期特务组织的骨干成员,在“复兴社十三太保”中位列第二。
国防部测量局长 晏勋甫 (陆军中将)
晏勋甫是湖北汉川人,保定军校第一期炮科毕业。1946年受陈诚相邀,出任国防部测量局局长,主管全国测量事宜。
1949年2月,晏勋甫转任汉口市市长,在武汉解放前夕,拒绝执行白崇禧下达的,对汉口实施全面破坏的计划,为保全汉口大型工矿企业及民用设施作出了贡献。
国防部民事局局长 王开化 (陆军中将)
王开化是湖北郧县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历任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 1949年赴台,1976年2月15日在台北病逝。
国防部保安局局长 杜心如 (陆军中将)
杜心如是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早期特务组织骨干成员,在“复兴社十三太保”中位列第九。
国防部监察局局长 彭位仁 (陆军中将)
彭位仁是湖南湘乡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历任第73军军长、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国防部监察局局长等职。
国防部史政局局长 吴石 (陆军中将)
吴石是福建福州人,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行政院军政部办公室主任,与军政部部长陈诚的办公室一墙之隔。
1947年,吴石出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同年秘密与我党建立联系,1948年秘密加入党组织。为解放军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提供了大量绝密情报,立下卓越功勋。
1949年6月赴台,之后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同年6月10日在台北英勇就义。
国防部军法局局长 刘千俊 (陆军少将)
1941年,正值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刻,一部鼓舞全国军民抵御外侮,抗击日寇的书籍《历代名贤御侮语录》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出版,作者是刘千俊。
刘千俊是湖南湘潭人,早年在家乡当教员,之后弃文从武,投入陈诚麾下担任第一集团军第18军第11师司令部秘书主任。
1946年5月,刘千俊在陈诚的推荐下出任国防部军法局局长 。1947年转任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次年在任上病逝,葬于长沙岳麓山。
国防部兵役局局长 徐恩平 (陆军少将)
1947年,国防部年度征兵计划为200万人。国防部兵役局局长徐恩平绞尽脑汁,亲临各省督办,严令各师管区必须如期完成征兵任务。
结果,兵役局不仅未能完成征兵计划,所征到的兵员移交给国防部第五厅编练时,还被第五厅拒收。因所征兵员多为老弱病残,第五厅将情况上报陈诚后,徐恩平受到处分,不久即被免职。
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郑介民 (陆军中将)
该局主管特务工作,故由国防部第二厅厅长郑介民兼任。不久后,即由毛人凤接任局长一职。
1956年,郑介民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同年10月14日毛人凤病逝,被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国防部预备干部管理局局长 蒋经国
该局掌管青年军复员官兵的管理、教育、培训与分配事务。由蒋经国出任局长,是蒋经国执掌下的“太子系”较为重要的权力部门。
抗战后期,国民党号召知识青年参军,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入伍的青年主要补充远征军和各特种兵如汽车兵、通讯兵、炮兵、飞行员等,这就是激进且少壮派之青年军的来历。
——全文完